今天的微课堂中,将由张东颖老师为大家讲述角膜曲率和眼轴在屈光方面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验光师在为患者进行验光时,除了做一些普通的验光检查外,还需做一些特殊检查,包括角膜曲率、眼轴检查,裂隙灯、眼压检查等。当拿到患者处方时,我们并不能够准确判定其度数的准确性,此时,如果验光师能够通过计算角膜曲率和眼轴的度数,从而与处方度数作比较,就能真正判断其度数,为他们作出准确验配。
如上图所示,人眼能够正常运作,看清楚事物,需要确保其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均保持透明状态。即如果我们想看清物体,首先需要物体的光线通过人眼角膜,到达房水,然后经过晶状体、玻璃体,最终到达视网膜。
人眼像一个很大的凸透镜,产生正透镜的效果,它可以把外界的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此时人眼就像一台照相机,需要具备很好的镜头,能够调焦,底片正常,当各项标准都具备后,光线才能够正常到达胶卷,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角膜、房水或者晶状体的光度发生了变化,光线就无法正常汇聚到视网膜上,于是就会形成近视、远视或是散光。
静态时眼的全部屈光力是+58.64DS,即5864度。
其中“静态时”是指当晶状体处于完全静态,没有任何调节、调动时候的光度。
把眼屈光系统看作由两个主要成分组成的单一屈光系统,即角膜系统(包括房水)和晶状体系统(包括玻璃体)。静态时眼睛整体屈光力为+58.64DS,角膜和晶状体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角膜屈光力的标准值是+43.05DS,晶状体屈光力的标准值是+19.11DS。也就是当其中角膜或者晶状体发生变化时,眼睛的屈光度就会发生改变。如:角膜的屈光度变大,其它的如晶状体系统没有发生改变的话,角膜就会导致眼睛整体的屈光度增加,此时就会形成近视,形成近视后则需要负镜度眼镜的配戴,即通过负镜度将多余的正镜度进一步中和。
但如果角膜和晶状体正常,也有可能会出现屈光不正,这就是由于眼轴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婴儿刚出生时,由于眼轴较短,眼睛无法看清外界事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能把远或近的物体看清楚。
在其成长过程中,人眼眼轴处于逐渐增长状态,6岁左右时,眼轴就会发育成正常状态。理论上眼轴的标准值是24.387mm,临床上一般按23.5 mm计算(这是指6岁以后眼睛发育成正常的状态)。但眼轴也存在不正常的状况,如刚出生的孩子眼轴可能会比正常孩子长,如此一来,他长大以后形成近视的几率就会增高。但有些孩子眼轴发育较慢,当到6岁左右时,眼轴还没有发育到正常状态时,就会存在远视风险。
如上图所示,当人眼屈光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如果眼轴过长,光线就会汇聚到视网膜前,此时会形成近视(左图);如果眼轴过短,平行光线通过眼睛后就会汇聚到视网膜后,此时就会形成远视(中图)。如果遇到存在远视问题的青少年或者儿童时,我们最好先检查他的眼轴,一般情况下有远视的孩子大都是由于眼轴过短所造成。
在日常工作中,验光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存在内斜视问题的孩子,种类很多,其中一种与屈光有关,即屈光性内斜,这种情况下,孩子本身就有远视,但能够用自身的调节力去代偿,当调节力用得比较多时,相对应的集合也会被调动起来,此时眼睛就处于比较大的内转状态,所以从外观上看,与内斜相似。
如遇这类儿童,最好先做屈光检查,发现有远视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的矫正,以纠正眼位。
在眼睛的其他屈光系统都基本符合标准值时,眼轴每增长1mm,相当于眼睛的屈光力增加+3.00D,即如果一年前,孩子的眼轴检查处于23.5mm的标准状态,一年后检查时,眼轴长度为24.5mm,那就可预估一年中,其近视度数增长了300度。同样,如一位小朋友在三岁时检查出有高度远视,若当时他的眼轴仅有21 mm或者22 mm,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观察,他的度数是否减少,视力是否有增高。此时,度数有减少的同时,他的眼轴也在慢慢增长。如果患者存在屈光参差,如同性屈光参差(两只眼分别为100度和400度),在角膜没有区别的条件下,观察其眼轴,就会发现两眼的眼轴长度不同。
有时会存在异向屈光参差,如两眼分别为正度数、负度数。当在检查眼轴长短时就会发现,其中一只眼的眼轴处于非常短的状态,另外一只则处于较长的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两眼在发育过程中,一只眼睛受到的刺激比较少,眼轴的变长会比较慢,另外一只则相反。
注意:上述检查的前提均为角膜和晶状体处于正常状态,只有眼轴不一样时,我们需要观察它的变化。
但需要明确,眼睛存在屈光不正问题时,可能不只是眼轴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角膜和晶状体问题造成,所以我们还需要检查其角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