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仪器用来检查角膜曲率半径和角膜屈光度,但两种数值之间存在区别,上篇中有提到角膜屈光力的标准值是+43.05DS,曲率半径标准值为7.7mm,这两种值会发生变化,那两者存在什么关系呢?
角膜的屈光度和曲率成反比,即屈光度越大,曲率半径越小。当角膜曲率变化0.1mm时,屈光度变化50度。如角膜曲率半径是7.8mm,角膜屈光度就是42.50D。角膜的屈光度如果不正常,那就有可能高于标准值,也可能会低于标准值。假设其他的屈光系统中晶状体、眼轴均为正常,那角膜的屈光度大于标准值时,就会形成近视,而低于标准值时就会形成远视。
上图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结果,图中的两幅图分别为两只眼睛的角膜地形图,左边这张图的左上角显示:43.48@88°、42.02@178°。
下方角膜图中有很多绿色,我们可以根据下方颜色带中绿色所对应的度数进行判断,即颜色越趋向红色,角膜的屈光度就越高。如果它的颜色越绿或者是越蓝,它的屈光度就越低,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这张图中角膜在横的方向颜色更深,在竖的方向颜色较浅,即角膜的屈光度并不均匀,横的方向屈光度更小,竖的方向屈光度有点高,这就与数据形成匹配。在88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屈光度为43.48,差不多为43.5,在水平方向差不多是42左右,说明两个方向屈光度不同,如果两个方向不同,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散光,因此,43.48@88°中43.48后面的@就代表方向,而不是散光轴,一般情况下散光轴均用X来表示。
思考:
这个人的角膜屈光度到底是高于正常值还是低于正常值呢?也有人会问,42.02D低于正常值,43.5D就高于正常值,那我们以哪个为准?
如上图所示,角膜之间存在的差值会形成散光,散光的计算方法则为:平K-陡K,轴位方向则趋于平K的方向,其中平K指的就是度数小的方向,陡K指的就是屈光度大的方向。
以左眼为例,42.02-43.48,约得到-1.5,轴位方向则取42.02方向的178度,两个方向的差值形成的是散光,那我们就会以小度数为准,来计算其角膜所产生的近视或者是远视度数,众所周知,标准值是43.05,而42.02小于标准值,就可得出其形成的为远视。而具体远视度数则为43.05-42.02,最终得出100度的远视。
思考:
如果眼睛同时存在眼轴和角膜的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处理?
此时,我们就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如果一位小朋友来到门店或者医院进行检查,没有戴镜,则要先检查他的裸眼视力,如果戴镜,则要先检查他的戴镜视力,先进行单眼视力检查,然后进行双眼视力检查。其次,则用裂隙灯来检查这个孩子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角膜、晶状体是否透明。除此之外,还需用眼底镜观察他是否有眼底的问题。通过检查,我们就可以排除这位小朋友是否因为眼睛的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视力下降。在检查的过程中,需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而决定是否给予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