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视错觉,这是真的吗?

最近几天,一张图片在微博上火了,就是下面这张。

神奇的视错觉,这是真的吗?

明明左边是蓝球,右边是绿球,你缺告诉我这两个球的颜色是一样的。这让我们从小就受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的三观情何以堪啊?

于是有人去掉了这两个球的背景和小点点,得到了如下的图片:

神奇的视错觉,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神奇的视错觉,这是真的吗?

上图中,A和B是完全一样的,图中的圆点的大小也是一样的,但是看到的却是有大有小,这就是事实。

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就是我们眼睛骗了我们,这种现象就做视错觉。而视错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运用的巧妙的话,就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比如:在居室中,其中一部分做吊灯,而另一部分不做,那么没有吊灯的部分就会显得“高”了。 例如厨房大面积使用深色时,我们呆在里面,就会觉得温度下降2-3度。在实木地板或者玻化砖等光洁度比较高的材质会显得较高的材质边上,放置一些粗糙的材质,例如复古砖和鹅卵石,那么光洁的材质会显得更光洁,这就是对比形成的视错觉。等等。

那么,视错觉是怎么形成的呢?

视错觉产生的原因

视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对于视错觉的形成,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博·洛托(R. Beau Lotto)和大卫·科尼(David Corney)提出,很多视错觉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刺激的真实来源,与刺激的最可能来源,是不同的。“
我们的色觉是在大自然里演化出来的。大自然里有不断变化的光照,还有各种前景色、环境色,于是我们接收到的视觉刺激也就模糊而多样。
而视觉之所以被演化出来,是因为“有用”。我们要能迅速判断出一个东西本来的颜色——这样就能知道果子能不能吃,动物危不危险。同一枚红苹果,在早上、正午、晚上、树荫里给我们眼睛的反射光都不同,但我们永远能一眼看出“哦,这枚苹果是红的”。
经过演化的漫长教导,我们的感知系统已经把某种刺激对应的“最可能状况”作为“感知”而保留下来。当“最可能状况”与“真实状况”一致时,我们就“看见了”。当“最可能状况”与“真实状况”不同时,我们就“出现了错觉”。
事实上,就连人工智能也能出现视错觉。当博·洛托要求神经网络去学习“颜色恒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也就是要求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能判断出一个物体的“本色”时,经过学习的神经网络在获得这种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和人类一样看见视错觉”的能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视光前沿

日本网红眼药水在加拿大被禁,在中国仍然卖得很火

2019-6-10 9:15:35

视光前沿

如何改善夜盲症

2019-6-11 13:34:11

免费配眼镜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