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把周边离焦框架镜与渐进多焦框架镜混为一谈,这二种框架镜是完全不同的光学透镜。
渐进多焦框架镜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始于双光镜,用于老花眼的光学产品。随着技术发展,双光镜发展为渐进多焦镜。现在的渐进多焦镜片多采用垂直屈光度分布光学设计,镜片的上部都是远用区,屈光度最小(近视度数最大),而且是同一屈光度。从镜片中央开始(远用区的底部),镜片的屈光度越来越大(近视度数越来越小)。镜片下部与镜片上部的屈光度相差2-4D,中间过渡区域的屈光度渐进改变,同时与人眼的眼位变化匹配。整个镜片的屈光度不是对称旋转的,是beizer曲线结构。
周边离焦框架镜是最近10年出来的一种用于减少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镜片,这种镜片的临床意义是控制近视发展,始于塑形镜。因为很多研究发现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有助于眼轴发育。周边离焦框架镜是同心圆设计的,是对称旋转的,这样才能通过增加球差减少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
渐进多焦框架镜无法改变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所以对近视控制没有什么意义。早期国外有人用渐进多焦镜片研究近视控制,是基于减少调节控制近视的原理,但无效。
周边离焦框架镜的原理与塑形镜和离焦接触镜一样,但实际效果要看光学设计。国外研究已经发现,塑形镜和离焦接触镜的周边离焦量要大于4D才有效(距离镜片中心2-4mm区域),而离焦区域越接近光学中心,控制近视的效果越好。
根据光瞳换算,周边离焦框架镜要达到塑形镜或离焦接触镜的离焦效果,就至少要在距离镜片中心10-20mm区域设置4-5D的正离焦量。如果能把离焦做到镜片中心附近,如距离镜片中心4mm位置,那么离焦量可以减少一个数量级,0.5D左右!
从人眼光学角度,视网膜远视性离焦事实上是由人眼的像散系数决定。周边离焦的光学设计,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人眼像散,减少了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有的周边离焦框架镜效果 不好,主要是离焦量与离焦位置的矢量乘积太小,对人眼像散系数的影响太弱,或忽略不计。
赋像散镜片采用自由曲面设计,每个屈光度的光学设计都是经过zemax人眼仿真模型运算完成。整个镜片处于正离焦状态,距离镜片中心2mm位置的离焦是+0.1D,距离镜片中心4mm位置的离焦量为+0.4D,距离镜片中心8mm位置的离焦量为+1.4D,距离镜片16mm位置的离焦为+5.5D。可以显著改变人眼的像散系数,显著减少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