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远视和近视
一、高度近视(-6.00ds以上):
对初次配镜者如完全矫正有明显不良反应,则可由2/3的屈光度开始配镜,3个月后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逐渐达到满意矫正。有时递增度数到完全矫正可达3次之多,每次提高一般在-3.00d以内,这是因为睫状肌恢复正常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曾戴过高度近视镜的患者,也有可能提高1次屈光度就能达到满意的矫正视力。
实际上,对老年人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配镜度数可适当低些,这样既可远用又可近用。例如60岁顾客为-12.00ds,实配-9.00ds,如远视力矫正到0.8,近视力正常,无不良反应即可。至于 p.d取远,近用p.d之平均值,如只选远用或近用取相应p.d。对于学生应力争完全矫正。高度近视,特别是-12.00d以上的近视常有合并症,如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眼底变性等。当很难判断矫正视力能否再提高时,取小孔镜置于矫正镜片前,如视力仍无提高,就判断矫正视力到此为止。这样做,有利于加速选择适宜的屈光度镜片。

二、高度远视(+5.00ds以上)
无晶状体眼:常见于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摘除者,一般取+10.00ds(或+11.00ds)加上原屈光度的一半作为配镜度数。例如某患者在晶状体摘除前近视-2.00ds,可试取或;若原为+2.00ds,可试取或。
屈光参差显著
焦度计应用问题
根据焦度计测定结果计算普通散光度及选择角度比较容易,一般配镜人员均能掌握,但对混合性散光,虽计算公式未改变,却有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不会应用代数计算。
计算公式表示:在焦度计转轮的刻度上,一般取绝对值大者作为被减数,其对应的指针刻度为散光角度,绝对值小者作为减数,即球镜度数,两数之差为散光度数;如果取绝对值小者作为被减数,另一数为减数亦可,计算的镜片度为前者的恒等变换。
代数计算方法:减负数等于加正数,减正数等于加负数,然后在异号数相加时,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其差的符号同大的绝对值;在相同符号数相加时,两个绝对值相加,其和的符号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