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说起来是一个词,做起来其实是两件事:防和控。
防的内容,我们之前聊过很多,今天就不再重复了,给大家总结一下结论:
真正有效的护眼方式,有且只有两种:
第一,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20-20-20,一拳一尺一寸)
第二,增加户外时间。(最好2个小时以上)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护眼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常学习,正常生活,正常饮食。
什么是正常学习?
就是既不能为了培养牛娃眼都不要了,也不能为了护眼书也不看了、琴也不练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该干嘛干嘛。
思想上不过激,行为上就不至于太偏离。
这种情况下,视力是啥样就是啥样,没近视当然更好,万一近视了也没啥不可接受的。
当然,如果家长特别在意眼睛,那就只能有意识地控制包括学习在内的用眼时间,但是这个时候也就别跟别人家孩子比学习了。

什么是正常生活?
就是除了学习,每天应该还有很多事可做,运动、兴趣、社交……每天两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当然最好!
如果每天做不到,也不是天塌下来了。正常生活,其实就已经可以保证户外用眼时间达到及格水平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刻意鸡“眼”,因为心里如果太在意这件事,反倒可能过犹不及了。
只有一个建议:半年一次眼轴监测!
什么是正常饮食?
就是恪守均衡饮食的原则,该吃啥吃啥。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除非是针对已知的“病人”,否则,都不会给出刻意多吃某种东西的建议。
所以,如果鼓吹通过“吃”某种东西来护眼,要么是他有病,要么是咱有病。
除此之外,吃的用的看的,凡是说自己护眼的,大概率都是智商税。
我发自肺腑地说一句,在这件事上,我宁可建议你失之于严,也拜托不要盲目试验,不管你多爱孩子、多有钱。
如果没防住(大概率事件),近视了,接下来就要控了
下面这几句话,每一句都很重要。
- 第一,控防不分家,第一部分关于“防”的内容,也适用于控,这也是最省钱的“控制手段”。
- 第二,控这件事,请务必记住一个前提:真性近视不可逆。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奇迹,尤其是如果对方直接或间接地推荐神器给你。
- 第三,控的目的不是把近视“治好了”,而是控制眼睛不要发展成高度近视,甚至失明。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那些动辄就把“近视就近视呗,将来做个手术不就得了”挂在嘴边的人,梁静茹可能是你家亲戚。
- 第四,控之前要“治”——不是治病,是矫正。一旦确认为近视,老老实实遵照医嘱,确实需要配眼镜,就配眼镜。但是,你必须知道,眼镜的作用是治标,也就是帮助孩子从看不清黑板到看得清黑板,但是,几乎没有“控”的作用。所以,戴上眼镜,既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放任不管,该少用眼还是得少用眼,该户外还是得户外。
- 第五,终于该说控了,这个需要单独说。
先说四个真相
“控”眼很贵,动辄成千上万起。
别看贵,效果还未必好。
效果好不好,与花钱多不多以及采用哪种方式,关系不太大,因为这件事的个体差异特别大,大到连医生都说不准。
“控”的手段大多是双刃剑,效果好的通常副作用也大,但副作用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效果不明且副作用也不明。
下来,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控制手段”。
在此必须强调:科普文当然不能针对你家孩子,临床具体情况,请务必务必务必咨询医生意见!
临床的控制手段,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药物,第二类是光学矫正。
两大类可以联合使用,以加强效果。
效果相对更好的是药物,也就是各类群里常说的阿托品,浓度从0.01到0.05。
作为家长,咱未必懂它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原理,但有件事必须知道,是药三分毒。
所以,虽然效果较好,但一定要遵照医嘱、根据需求选用,千万不要听谁说有用,就瞎买瞎滴。
如果单纯用光学矫正效果就不错的,没必要上药物。
当然,这只是如果。
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学生近视都需要强强联合,才控制得住,所以:阿托品+其中一种光学矫正方式,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控制手段。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几种常见的光学矫正方式,这些都是有多年临床大数据支持的,跟某某仪不一样。
听说某某仪也有大数据,但时间太短了。
为了防止大家“按图索骥”,我必须再次泼一盆冷水:
这些矫正方式,谁也说不准哪个孩子适合哪个,所以,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不行了或者没效果了,就换另一个——现在你就知道,控有多烧钱了吧。
试错期限,建议半年。
当然,这是比较保守的,激进点三个月就有预判,但是,如果花了上万块,三个月就咔嚓了,任谁估计都得崩溃。所以,不妨先试试相对便宜、安全、不麻烦的。
光学矫正,分为三种类型:OK镜、星趣控或新乐学(现在还有小乐圆),多焦点软镜。
别看到名字就晕,其实很好区分:<br>1.能接受框架的,那就是新乐学、星趣控或小乐圆,相对安全,但要求一天到晚戴着;<br>2.不能接受框架或者戴了框架效果差,那就可以考虑选择OK镜或多焦点软镜。<br>两者适应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OK镜的历史相对更长。
但是,请注意,一定要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
这几种方式的有效性没办法排序,尤其是具体到个人,别指望谁能给你说明白,只能靠碰运气。
看到这里很失望吧?
更失望的还没说呢!这些控制手段的有效性,都比我们想象中要低。
所以,千万不要把控的希望完全寄托给药物或者工具。
少用、户外活动才是硬道理。
一旦你想着花钱买捷径,大概率要踩坑。
至于那些本文没有提到名字的工具,就不用问了,等他们哪天得了诺贝尔奖,再用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