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选择佩戴角膜塑形镜。那如何判断佩戴后的防控效果呢?
随着近视孩子的增多,很多家长都给孩子选择使用角膜塑形镜作为防控近视的神器,坦率的说,尽管角膜塑形镜具有佩戴麻烦,卫生要求条件高、花费大,有时候效果不明显等缺点,但是其白天不用戴眼镜,方便孩子运动,近视防控效果较好等优点还是很吸引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因为,佩戴角膜塑形镜后,通过视力表、验光仪、或者检影等手段都是无法正确测出近视度数的,那么如何才能判断其防控近视的好坏呢?

有人说看眼轴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眼轴的变化只能大概判断防控效果的好。之所以说是大概,是因为参照物眼轴的生长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随着年龄的增加,眼轴生长的趋势是变小的,再比如,选择的时长不同,同样是半年,1-6月份的半年时间相比较7-12月份的眼轴要生长的慢。所以,自身眼轴的变化,往往并不能反映角膜塑形镜的防控效果。
想要通过眼轴来看近视的防控效果,还要利用大数据的样本来综合判断,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因此,眼轴的变化情况,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还是得看度数的变化
最直观的还得看度数的变化情况,比如一年后,复查度数,原来没有佩戴角膜塑形镜,孩子一年长了100度的度数,而现在只长了25度或者50度,那就说明是有效果的,如果在加上参考2012年发布的一个眼睛近视发展趋势的流行病调查报告,可能还会更准确一些。
最后在提醒一点,目前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有四种,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也是离焦的原理)、框架离焦眼镜。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每个孩子使用后都会有效,有时候赶上孩子正在快速长身体的时候,这些方法可能都体现不出来,特别是各种姿势都不正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