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虽然杨医生一直很努力的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做科普,但是有关“退轴”这高深话题的探讨,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用大白话去解释。本文可能还是会涉及到不少专业词汇和概念,完全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本文更适合有一定近视防控基础知识的家长朋友,刚入门还在新手村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杨医生的个人总结。

我们都知道近视防控的基本核心是尽量延缓眼轴的增长,而目前业内针对学龄期近视儿童,我们一般将眼轴年增长控制在0.3mm以内视为近视防控有效。当然,杨医生个人会对自己要求更高,总希望将这个数字控制在0.24mm年增长之内。(当然,很多时候还是事与愿违。。。)
但是,不知何时,有一个概念在近视家长群里越来越多的流行开来,那就是“退轴”。甚至有些商家基于“退轴”现象,开始大肆宣传已经攻克百年来的世界难题–近视可以治愈。这架势,仿佛诺贝尔医学奖也唾手可得了。
所以,“退轴”真的靠谱吗?杨医生就个人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以及查阅的大量有关退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大家来简单聊聊。。。
所谓的退轴,从字面理解就是眼轴的回退,比如你三个月前眼轴长是23.5mm,三个月后变成了23.3mm,就是退轴了0.2mm。(排除机器误差)。其实**退轴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不少同行医疗人员不予承认,仍然甩锅给仪器检测误差)。但退轴并不是最近几年由于某些近视防控产品或者某些近视防控方法的上市才出现的现象。早在10多年前,我们就发现了退轴现象。有不少孩子,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会在某些阶段出现退轴。杨医生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孩子使用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退了近0.4mm之多,当时吓得我和同事一度以为孩子眼睛里长了肿瘤,还给他做了一大堆检查。。。。。
接着,我们在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佩戴离焦框架镜、离焦软镜、做视功能训练的孩子上都陆续发现了退轴的情况,甚至有些短期突然大幅度增加白天大户外活动的孩子,也会出现退轴。(所以,对已经近视的孩子,白天的户外活动依然有防控作用!)
既然退轴现象已经被发现了十余年,为何咱们眼科医生业内貌似一直没有太大动静呢?其实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大量有关眼轴回退、眼球形态重塑的动物实验研究,也有不少关于人眼轴回退的相关论文报道。遗憾的是,虽然这个现象出现了很久,相对如此庞大基数的近视人群,退轴仍然是小概率事件。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硬核的临床研究证据证明停用近视防控产品后,可以永久保持眼轴的回退甚至治愈近视,绝大部分眼轴回退的孩子,在停用相关防控产品后,眼轴还是会回到初始点**。所以,我们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会拿退轴作为常规近视防控目标。
杨医生在临床一线辛勤搬砖多年,接诊了如此之多的小患者,只有极个别的“天选之子”在停用了相关近视防控产品后,眼轴永久回退的。但是他们有2个共同特点:1.年龄较大(一般11岁以上);2. 近视度数很浅,150度不到。并且虽然他们的眼轴发生了永久回退,但也没有度数清零,只是度数变低了而已。
在今年,重复低强度红光(哺光仪)防控近视的创始人之一何明光教授发表了重复低强度红光缩短眼轴的研究论文。研究虽然发现,有40%使用哺光仪的孩子在第一个月内出现了退轴超过0.05mm的可喜现象,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到12个月的时候,退轴超过0.05mm的孩子数量降到了21.85%,而眼轴回退超过0.2mm的只有5.88%。这也说明,即使在不停用近视防控方案的基础上,仍有至少一半的退轴会“弹回去”。此外,作者也在原文讨论中说了:这只是1年的观察,未来如何,尤其是停用红光治疗后眼轴的变化如何仍然未知。
而2022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的一项对2015年\~2018年使用角膜塑形镜的孩子为期两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在使用角膜塑形镜的孩子中,有50.1%在第一个月就出现了眼轴的回退,但是到戴满1年半换镜期停戴塑形镜后,回退的眼轴大部分都回到了初始值。而眼轴回退的现象在这些孩子戴上新换的角膜塑形镜后又再次出现。这也再次说明,眼轴回退是暂时的,并且和使用近视防控产品有很强的相关性。
但是,该研究另外还有惊喜发现,**在近视防控过程当中如果有发生退轴的,其近视防控效果似乎要好于没有退轴发生的孩子**。当然,这也有待更进一步样本量更大的研究。此外,也有研究发现,退轴现象更多见于近视度数较低,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才7岁,近视度数3、400度,那发生退轴的概率就会低很多。这也和近视年龄越小,防控难度越大相对应。
有关退轴背后的机理,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中,但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目前比较主流的理论主要是**脉络膜增厚学说**(一般针对0.2mm以内的退轴)和**巩膜重塑学术**(大于0.2mm的退轴)。
在解释这两种理论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下眼轴是如何测量的。由于我们的眼球是生长在眼眶里的器官,我们不可能把眼球挖出来用尺去测量眼轴再把眼球按回去。所以,目前主要的眼轴测量方法就是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法。其原理是通过使用光束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到达眼内的色素上皮层,经过反射后返回仪器,仪器通过测量光束的时间以及经过的光速来计算眼轴长度。因此这种方法测的眼轴长度其实是眼球的内径。
但是在色素上皮层和眼球外壁之间还有一层脉络膜。而这个脉络膜的厚度会随着我们用眼生活习惯的改变、近视防控产品的使用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如当户外日照增加、使用如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低强度红光(哺光仪)甚至高强度有氧运动后,脉络膜的厚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而与之相反,长时间呆在暗室内或者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会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所以,增厚的脉络膜会把色素上皮层前推,这样就会使测出来的眼轴相对变短,产生了退轴的现象。
目前临床上绝大部分的退轴都可以用脉络膜的增厚来解释,但是有些特别多的退轴,就不太能归于脉络膜的增厚了。因为我们人的脉络膜厚度是有上限的,而有些过多的退轴明显超过了脉络膜增厚的最大极限,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别的因素了。
早在21世纪初就有针对不同的动物研究发现,对于某些动物幼崽进行人为的近视诱导干预后,会使它们的眼轴快速增长,而当诱导干预去掉后,这些动物的眼轴增长速度不但会明显缩短,甚至发生了退轴的现象。比如树鼬的平均眼轴缩短达到了0.06mm,实验小鸡的眼轴缩短也达到了0.063mm。(相对于它们那小眼睛,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科学家们推测,这些动物眼轴的变化应该是眼球内释放了一些特殊的生长因子,使整个眼球为了适应环镜发生了一定的重塑。
所以杨医生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以下猜想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没有研究证据。也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杨医生所在单位和业内同行。**
对于那些使用了近视防控产品,眼轴回退较多的孩子,可能的确发生了一定的眼球重塑。但是这个重塑,并不是单纯的使变长的眼球重新变短,而是打散了眼球生长的方向,把以前一味的纵向增长的眼球,分了部分方向到了横向上,使得眼球在横径上的增长有所增加,从而产生了一个拉力,变相的拉短了眼轴纵径的长度。
一些斜视手术以后的孩子,眼轴会缩短。专家们推测重置了眼外肌后,眼球受到的拉力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眼轴的长度。而有些戴离焦框架或者OK镜的孩子,近视虽然控制的很好,但是散光却在增加,是不是也是因为本该变成瘦高个的眼球往小矮胖方向发展引起的呢?这一切只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了。总而言之,**所谓的退轴,对我们来说其实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盲盒,探索其机理的道路还很漫长。现在拿短暂的退轴个例来宣传近视可以治愈,是非常不严谨也不科学的**。
最后,杨医生做下个人总结。退轴的确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但是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一般都发生在年龄较大,近视度数较浅的孩子身上。而大部分退轴是因为脉络膜的增厚造成的,小部分的退轴可能和眼球的重塑相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在停止近视防控产品后,缩短的眼轴可以继续回退,或者始终保持不反弹,退轴的临床意义更多的是提示近视防控的效果可能更好,而不是说明近视可以治愈。**所以,我在门诊当中经常和家长说,把“退轴”当成我们小时候买饮料瓶盖里的“再来一瓶”奖励,而不是经常遇到的”谢谢惠顾“。能够抽到”再来一瓶“自然最好,遇不到也没关系。但是千万别为了去中这个“再来一瓶”奖励,花大量的钱成箱成箱的买饮料。如果你花3000多给孩子配了一副离焦镜,眼轴半年只增长0.1mm,那你孩子的近视防控已经很成功了。完全没必要再花3万甚至13万去联合其他的防控方案,甚至让孩子休学,去追求那尚无定论的“退轴”!
作者介绍
杨羿,眼科医生 擅长小儿屈光不正、斜弱视的诊治、视觉训练以及近视防控和角膜塑形镜的验配。
励志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为广大孩子们的家长科普专业的眼科知识,共同关爱儿童及青少年的眼健康。